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特約金融透視貨幣政策應適時轉向穩健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在“保增長”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中國大陸經濟進一步企穩,貨幣政策也需要從危機管理轉向常規管理。中國證券報認為,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均發生了重大轉折,貨幣政策應適時轉向穩健。



 當前,經濟企穩的態勢基本確立:9月工業增加值仍同比增長13.3%,保持了平穩增長態勢;固定資產累計同比增速基本保持在24%以上的水準,投資企穩的趨勢已基本確立;消費增長超預期,同比增長創20個月新高。經濟向好表明貨幣政策“保增長”已取得明顯成效,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使命可告一段落了。

 兩年來貨幣政策在支持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埋下了諸多風險隱患:產能過剩壓力可能加劇;信貸飆升可能引發的不良貸款率上升和資產價格泡沫壓力正在臨近。貨幣政策亟待轉型。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更加注重經濟增長的品質,淡化GDP目標,調結構將成為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這為貨幣政策轉型確立了基調。

 首先,調結構,實現更有品質的增長,需要貨幣政策從適度寬鬆走向穩健。金融危機以來,大規模、低成本的信貸資金,在保證經濟復蘇的同時,也助長了投資消費比例失調局面,並釀成新的過剩產能,給未來企業利潤和經濟增長蒙上一層陰影。未來,隨著四萬億投資計畫的逐步落實和退出,信貸投放在規模上需配合投資節奏適度收緊,在價格上需要更好地發揮資源配置作用,促進投資結構優化。

 其次,當前通脹上行壓力仍然顯著,資產價格泡沫化趨勢顯現,制約了“擴內需”的空間,貨幣政策需適度向“反通脹”傾斜。當前,實際負利率已持續8個月,從國內環境看,大陸不到兩年近16萬億元的信貸投放後,國內流動性面臨充裕甚至氾濫的局面;從國際環境看,美國可能很快啟動新一輪量化寬鬆政策,進一步推動全球貨幣氾濫。美元對人民幣貶值,引發境外資本持續流入大陸。而“十二五”期間國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資源價格改革與食品價格、天氣、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等因素疊加,都將成為加劇通脹的潛在原因。在此大背景之下,貨幣政策必須採取措施,防止通脹加劇。

 再者,兩年的信貸飆升後,大陸銀行業未來可能面臨不良貸款率上升的風險。金融業資產品質和抗風險能力面臨嚴峻考驗。而信貸政策適時做出調整,將避免信貸規模過度擴張,使我國銀行業更加注重信貸品質的提升。

 貨幣政策轉向穩健,首先是貨幣供應量以及目標應有所下降。央行將2010年大陸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目標定在17%左右,但9月末M1和M2同比增速分別為20.9%和19%,仍高於調控目標和經濟增長對貨幣的需求。有專家表示,如果大陸政府將“十二五規劃”期間GDP增速下調到7.5%至8%之間,未來幾年M2增長率應該控制在13%到14%左右以應對流動性氾濫。

 中國證券報認為,在調控工具的使用上,未來一段時期內央行仍將主要運用數量型工具進行調控。一方面在公開市場操作方面將進一步加大回籠力度;另一方面,視外匯占款增長情況,存款準備金率仍有上調空間。同時,還可以通過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對商業銀行實行結構性調節。利率方面,雖然大陸是否進入加息週期還難以斷定,但CPI漲幅、房地產調控效果和資產價格走勢等都將牽動利率走向。一旦月度CPI漲幅再度超過預期,達到4%或者更高,不排除央行今年底明年初再度加息的可能。而匯率方面,由於結構調整和美元可能進一步貶值,人民幣中期仍存在升值壓力。

 總之,確定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有利於釋放調控信號,管理通脹預期和資產泡沫預期。但穩健的貨幣政策所注重和強調的是貨幣信貸增長要與國民經濟增長大體保持協調關係,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條件下可以有不同的操作特點和操作方式。因此,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並不排斥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在操作層面靈活地實行適時適度放鬆或收緊銀根的具體措施。

                          (大陸國研網專供)【中央網路報】

文章來源: 中央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