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特約金融透視認知與發展碳金融 助推經濟增長轉型


  當前,人們往往將“金融機構參與碳交易活動”、“金融支援低碳”、“碳交易”等說法與“碳金融”的概念混為一談。其實“碳金融”更強調低碳的獨特性:一是低碳或碳排放權交易具有准金融屬性,能進一步衍生為具有投資價值和流動性的金融資產。二是通過大家追逐碳金融的收益性而推動低碳發展,從而影響更加廣泛,如產業發展、生活方式、社會環境。碳金融是作為一種新的金融形式來引導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



 關於“碳金融”,2006年世界銀行從融資的角度表述為:提供給溫室氣體減排量購買者的資源。美國多倫多大學環境研究中心教授拉巴特和懷特教授則從解決氣候變化的金融方法角度,在著作《碳金融是碳減排良方還是金融陷阱》中定義為:代表環境金融的一個分支;探討與碳限制社會有關的財務風險和機會;預期會產生相應的基於市場的工具,用於轉移環境風險和完成環境目標。在此,我們從功能或作用的角度,將其定義為:是服務於各種碳交易的投融資和仲介服務活動。如為碳交易買賣雙方融通資金、基於碳交易的投資增值、依託碳交易的金融仲介服務。

 那麼,發展碳金融中國應強調什麼呢?我認為有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值得重視:

 第一,要建立有關低碳和低碳金融的中國認知。這些認識包括:一是目前的氣候變化實際是由發達工業化國家歷史上累積的碳排放造成的,發展中國家只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二是隨著工業化進程加快,中國大陸碳排放量有所增加;但減少排放不是依靠放慢經濟發展,而是依靠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三是中國大陸在參與國際碳交易市場的同時,要加快建立國內低碳市場。

 第二,要積極並主導參與國際碳金融市場。一是定價權問題。在CDM市場上,我國交易量大而價低,沒有定價權。截至2009年11月30日,大陸在聯合國註冊的清潔發展機制專案(CDM)673個,占全球總數的35.14%;進入進程的CDM專案1895個占全球總數的39.63%,兩項指標均居全球第一。據世界銀行統計反映,2008年我國在CER一級市場交易中的份額達到84%,2002~2008年全球66%的CER供給源於大陸的CDM項目。但國內價格遠低於國際價格。原因就在於各自為政、分散談判,碳交易議價能力弱,沒有定價權。二是碳交易的貨幣主導權。低碳交易人民幣結算。市場的國際化目前歐元是碳現貨和衍生品交易市場的主要計價結算貨幣,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也試圖將本國貨幣與碳交易掛?。我認為,大陸是貿易大國,貨物貿易的人民幣結算量較小,更何況低碳。當國內市場發展影響到國際市場廣泛參與時,人民幣主導問題自然成熟。

 第三,要做大國內碳金融市場。具體到信貸、中間業務、發展直接融資等方面,我們都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目前四川的CDM項目數量居全國第二,這說明四川具有低碳產業的規模優勢、技術優勢和產業優勢。四川的金融機構應充分研究利用這些優勢,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探索發展適合四川的低碳金融之路,力爭打造大陸西部的“低碳金融區”。一是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參與CDM項目的貸款業務,探索開發多種形式的低碳金融產品。二是推動四川的低碳型企業優先上市,並研究發展多種類型的碳基金。三是引導金融機構在資金結算、國際業務、供應鏈融資、融資租賃等方面為低碳企業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建立低風險專案快速審查的“綠色通道”,提高服務效率。

                    (大陸國研網專供,作者:人民銀行研究局副局長 汪小亞) 【中央網路報】

文章來源: 中央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