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

中共「十二五規劃」對台商的挑戰與機會


  (一)前言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2010年10月15-18日在北京召開,通過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強調2011年至2015年中國大陸經濟的發展道路,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

 「十二五規劃」要到2011年年初獲得全國人大通過後才算正式獲得批准。2010年11月2日大陸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透露,儘管中共中央通過的《建議》確實對「十二五」的指標沒有提出具體要求,但為「十二五規劃綱要」的編制指明了方向,明確了「十二五」期間經濟發展的主題、經濟發展要遵循的主線,同時,對一些重要的指標提出了方向性要求,目標的具體化將在綱要中有所體現。發改委正組織編寫的「十二五規劃綱要」,將會明確GDP、CPI等具體指標。

      (二)「十二五規劃」的目標與任務

「十二五規劃」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是:

1.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價格總水準基本穩定,就業持續增加,國際收支趨向基本平衡,經濟成長品質和效益明顯提高。

2.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 居民消費率上升,服務業比重和城鎮化水準提高,城鄉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增強。經濟成長的科技含量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生態環境品質明顯改善。

3.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 努力實現居民收入成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成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顯增加,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貧困人口顯著減少,人民生活品質和水準提高。

4.社會建設明顯加強: 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提升,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5.改革開放不斷深化: 財稅金融、要素價格、壟斷行業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明顯進展,政府職能加快轉變,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互利共贏開放格局進一步形成。

 同時,「十二五規劃」提出的「十大任務」分別是:(1)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2)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3)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4)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5)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準;(6)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7)加強社會建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8)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9)加快改革攻堅步伐,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0)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準。

      (三)「十二五規劃」的意義與特點

 中國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中共第17屆中央委員會第5次全體會議上,所做「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12個5年規劃建議的說明」,強調「建議」的一個鮮明特點,是明確提出「十二五」規劃的主題是科學發展。把科學發展作為主題,首次在5年規劃中明確提出來,成為「全黨(指中共)的意志,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要推動科學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這是制定「十二五」規劃的主線。

 對中國大陸而言,全球金融危機是全球大調整的「洗牌過程」,短期對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與改革帶來嚴峻的挑戰,中長期內則是中國大陸加快改革、著力轉變發展方式、由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的一次重大「歷史機遇」。

 特別是由於「十二五」期間是中國大陸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因此「十二五規劃」的制定和執行對於中國大陸能否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至關重要。

 其中,中國大陸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相當突出,主要是,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投資和消費關係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薄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社會矛盾明顯增多,使得「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成為中國大陸刻不容緩的課題。

 因此,十二五規劃顯示中國大陸發展理念的根本轉變: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為目的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而在本質上,十二五規劃與以前的規劃有著差別,過去的規劃追求「國富」,十二五規劃則強調「民富」。

 尤其是十二五規劃中有關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城鄉結構、收入分配結構的調整都與「民富」(提高收入、改善民生、擴大內需、促進消費)息息相關。第三產業特別是提高服務業在經濟和就業中的比重,將改變批發零售業產值在GDP中比重持續下降的格局;區域結構的調整特別是產業佈局的調整,加快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的轉移,將加快中西部區域的經濟增長,提高當地居民收入和擴大就業,拉動中西部區域消費的快速增長;城鎮化建設的提速尤其是中小城市城鎮化建設的提速,培育發展城市群,將為區域零售業注入新的增長動力和活力;而收入分配結構的調整,顯然是十二五規劃中直接涉及「民富」的重頭戲。

      (四)結語

1.十二五規劃「調結構」的積極作為除了將衍生原料、半成品和更高技術的需求,使台灣可以藉ECFA早收計畫和後續的商品貿易協定,而增加出口競爭力和市場空間之外,由於大陸自主創新和原料、半成品和先進設備的「自給率提高」,也將對兩岸產業帶來進一步的競爭壓力。該競爭壓力一方面將使台灣產業在日益開放的環境中面對壓力;二方面則將成為影響未來兩岸商品貿易協議談判的關鍵因素。

2.「十二五規劃」希望加快發展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目標是到2015年使這類產業的產值,佔中國大陸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提高到8%﹐到2020年提高到15%。這類產業包括節能、環保、資訊科技、生物科技、高端設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領域,將為台商帶來投資與產業合作的機會。

3.未來五年大陸加快發展金融保險、商務服務、科技服務、資訊服務和創意等服務業;加快發展研發、設計、標準、物流、行銷、品牌和供應鏈管理等服務環節,以促進製造服務化和服務知識化之政策,也將提供台商服務業極大的市場空間。

4.由於中共決定到2020年,每單位國內生產總值 (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顯示建立十二五期間的「節能減排硬約束指標」,將成為另一項壓力。而十二五期間「將主動適應環境變化﹐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等政策,除了帶來「綠色投資機會」之外,對傳統產業之台商所帶來之調整壓力,更需要預擬因應策略。 

來源: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大陸情勢雙週報1586期  【中央網路報】

文章來源: 中央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